乌当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
| 招商动态 |2013-07-30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是关键。在“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强省的大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新型工业化的强大支撑。
7月16日,乌当区开展“找问题、找差距、找目标”主题大讨论活动,针对如何突破引入资源的方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邀请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的“博士智囊团”进行深入研讨,制定相应对策。针对“高手”的支招,乌当区结合自身实际,初步形成了下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路。
围绕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的目标,乌当区将按照“存量做大做强,增量补链扩容”、“一三对接、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良好产业基础为发展提供支撑
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乌当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
2012年,乌当区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07.97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2.83%,占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的38.86%;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29.27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14%,占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的49.15%。
如今,乌当区已初步形成现代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特色食品等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有企业6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0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4%,占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2%;有1个工业企业创业孵化平台、44个各类研发中心和9个技术服务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近三年来获国家授权专利及其他自主知识产权377项。
构筑“三园一基地”空间格局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乌当区自我加压,迅速制定发展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速不低于20%;用三年时间建成高新技术引领的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到2015年,产业规模占全市的比重从2012年的39%提升到45%;通过5年努力,基本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名片,成为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到2018年,产业规模占全市的比重达50%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30%及以上,吸引20个以上国内知名科研机构落户并形成研发基地,200名以上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融入产业发展。
按照“产城一体”的总体要求,乌当区将引导项目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三园一基地”空间格局,即新天高新技术工业园、洛湾——云锦新型工业化产业园、新场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园、中国•西南工业总部基地。
实施四大工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为实现发展目标,乌当区将着力实施重大项目、产业提升、要素植入和创新驱动四大工程,全力成为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实施重大项目工程。依托贵州中电振华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八三基地),打造军民结合的贵阳国家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及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医药电子物流中心、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造信息智慧产业生态链及信息智慧产业孵化基地。
实施产业提升工程。重点开展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及环境友好型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在传统产业中植入电子软件、自动控制系统等信息化元素,推进信息产业和制造企业加速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
实施要素植入工程。在重点行业支持一批企业上市融资,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和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产业外向度。同时,鼓励辖区企业制定产业化经营战略,培育产业化品牌,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省内外重点实验室在乌当设立研发机构,通过植入研发资源,促进科技合作和应用推广。围绕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培育本土人才,聚集一批具有行业先进研发水平、掌握核心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产业专家、学科技术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