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打造现代制药产业
| 招商动态 |2013-10-22
“公司的三类药磺达甘癸纳项目研究已完成工艺路线小试,我们在项目的投产道路上又迈了一大步。”谈起公司的发展前景,贵州奥利化学药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董登祥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抓住与中关村开展合作的机遇,9月8日,奥利与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张勇民院士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双方在磺达肝癸钠中试生产、合作进行化学药研发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为加强合作,奥利还聘请张勇民院士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磺达肝癸钠项目如果能顺利投产,不仅填补了贵州省化学药三类药的空白,而且预计能实现产值近亿元,公司的研发能力也能得到大幅提升,为业务拓展打下坚实基础。”董登祥说。
据了解,在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中,乌当区签约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15.595亿元,其中医药类项目4个。借助中关村项目的落地,乌当区医药企业积极探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优势:宝地生出千种中药材
俗话说,黔中无闲草,遍地是灵药。依托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乌当区就是这样一个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的宝地。目前乌当区已探明的野生中药材储量达1058种91.3万吨。区内还建有以金实农业科技、芊芊园艺、科农药材等企业为龙头的中药材种植基地20000余亩。
医药物流、药品包装、药物研发也亮点纷呈。其中,康心药业为贵州省最大的药品批发流通企业,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奥利为贵州省首家专业从事化学药物研发的企业;以健兴药业、新天药业、威门药业、远程制药、天安药业等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制药产业成为新的龙头。
如今,现代制药业已经成为乌当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主导产业。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47亿元,同比增长25.82%,占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3.14%。目前,乌当区有7家制药企业技术中心通过省市认定,43条生产线完成了GMP改造并通过国家认证,15个药号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依托这些优势,“十二五”期间,乌当区将着力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推动健康(医药)产业链初步形成。
机遇:合作拉动科研能力
“此次与中关村的合作,为我们搭建了与国内优秀科研院所沟通的平台,这对增强公司的科研能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意义重大。”威门药业总经理杨槐说。
在落户乌当的14个“贵阳与中关村合作项目”中,威门药业独占两席,分别是中药六类新药妇科花菊颗粒制剂关键技术研究和铁皮石斛口服液研究开发。
在妇科花菊颗粒制剂研究方面,如何克服“浸膏粉容易吸潮从而影响产品的稳定性”是药品研发中遇到的一个关键问题。签约后,威门药业在试验中不断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制剂工艺技术博士王国华交流沟通,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为公司报批新药奠定了基础。该技术的攻克能够很好地延伸威门药业头花蓼产业链。”
“新药投产后预计能够带来上亿元的产值,5—10年左右的时间,该药将成为公司继热淋清颗粒后的又一主打品牌。”杨槐说。目前,妇科花菊颗粒制剂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制作,正准备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批。
目标:缔造百亿元医药产业
“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整体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仍制约着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壮大,贵阳与中关村的‘牵手’,为全区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契机。”乌当区工信局局长李鸿说。
作为贵阳市以医药食品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集聚区,乌当区着力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的苗药、彝药新产品,整体提升区域现代医药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推进现代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乌当现代制药产业成为百亿元以上大产业的规划目标。
产业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医药产业的发展在壮大乌当县域经济的同时,更带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未来,威门药业中药材头花蓼种植基地将带动1000户农户种植,年增收500万元;新天、威门、宏宇等7家制药企业和省GAP专家组,在乌当区百宜等乡镇发展地道中药材种植项目,可带动6000多农户增收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