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三江村探索转型路 盘活老资源招商引资
| 招商动态 |2014-10-31
10月14日,位于乌当区水田镇三江村的德宏实业有限公司厂房内,两条饮用水杯生产线不停地运转着,倪家惠和其他12名来自当地村子的工人有条不紊地把生产好的水杯装箱并码放整齐。
从2013年开始,三江村开始探索自己的转型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盘活村里的170亩废弃工业用地为目的,新上任的三江村村支两委班子主动外出包揽项目、对接企业,先后引来6家加工型中小企业入驻,其中两家企业在今年9月份投入试生产,近60名村民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
8年前,倪家慧脚下的这块土地上,矗立着一个小型炼铁厂,她是这个铁厂的一名普通过秤工人。每月400块钱的工资,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脏、累、收入少,成为倪家惠对那份工作最深的记忆。
“像老铁厂这样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8年前三江村共有5家,村东头是水泥厂,村西是黄磷厂,老铁厂的对面则是另一家生产规模相差无几的炼铁厂。”三江村村支书鄢永祥说,那时每天一早,轰隆隆的机器声交织着粉尘、煤烟的排放,污染了环境却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少经济效益。
从2006年开始,由于环保审批不过关,三江村的5家老厂子先后走到了关停、倒闭的境地。嘈杂火热的生产局面消失了,继之而来的则是500多名失业劳动力重操种田旧业、170亩废弃工业用地任意闲置的情形。
“厂子倒了,种田又挣不了几个钱,村里的年轻人纷纷选择了外出打工。”鄢永祥说。没了产业支撑的三江村,集体经济的账簿上不足5万元,村支两委喊出的为村民谋福利的话,成为一句有气无力的口号。
干部的带富能力不强,村民们参与村子建设的积极性也一直提不上来。“有时组织村民开个会,商量村里的大小事,都要挨家挨户叫上两、三遍。”鄢永祥记忆中,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2013年。
那一年,乌当区开始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三江村村支两委也完成了换届选举。村里废弃的工业用地闲置了七八年,如何再利用,让死去的“工业大村”活过来,成为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重点思考的问题。
2013年底,得知位于白云区都拉乡的德宏实业有限公司有搬迁的意向,三江村迅速组建了由村支书带领的工作队,前往德宏公司实地考察,并把三江村的土地优势、劳动力优势一五一十地分析给公司负责人听。
企业的环保审批、生产许可证办理由村支两委出面协助解决,建设场地的平整、输水管道的铺设由村领导班子组织村民共同完成。村支两委的工作赢得了德宏公司负责人的信任,公司也在当年底做出了迁厂到三江村的决定。
“三江村的经济发展要转型,就得从服务企业、服务村民的思路入手。”鄢永祥说,近一年来,三江村的发展有了很大起色。如今,已有6家企业落户三江,村集体固定资产增加到100余万元。
“现在,全村所有村民的合作医疗保险都是由村集体出资,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逢年过节都能得到米面油菜等补贴。”鄢永祥说。
三江村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乌当区在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上取得的成效。结合群众路线的推进,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村支两委的带富能力,2013年以来,乌当区先后从8个乡镇、2个社区选取了12个村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引领辖区村集体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在该区的74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积累达10万元以上的村子已占到53%。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