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下)
| 招商动态 |2017-04-01
产业进了村,致富有了门;不唱“独角戏”,实现“整体推”;少了“等靠要”,多了“主动富”……如今,在乌当区的低收入困难村,越来越多变化正在发生,越来越多变化让人眼前一亮。
自启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以来,乌当区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聚焦低收入困难群体,做到扶贫对象再精准、扶贫产业再精准、扶贫方式再精准、扶贫成效再精准,致富更快一步:完成花卉种植600亩、蔬菜种植2.13万亩,新增精品水果种植4700亩;实现就业3051人;产业扶贫招商引资项目储备49个,资金达23.5亿元。
这组数据,是乌当区为民生付出的真实体现,更显示出乌当区的扶贫决心。
产业致富
精准施策 主动帮扶求实效
看到家里即将修好的猪舍,水田镇上坝村村民郭武林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由于身患疾病,现年42岁的郭武林一直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里的重担一直压在妻子身上,经济十分困难。政府精准识别郭武林家的情况后,因人施策,发放4头猪苗,仅去年就帮他家收入约4000元。
有了门路,看到了希望,郭武林的信心一下子足了起来。今年,在政府的帮助下,郭武林贷款2万元,修建一个50多平方米的猪舍,扩大养殖规模。“今年我准备再养20头猪,一年下来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在乌当区,精准扶贫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发力在行动里,更体现在成效里。
乌当区通过“八步工作方法”,精准识别出低收入困难群众3588户、9909人,针对每户低收入困难户的具体情况,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拟定帮扶计划,通过生产带动一批、资产分红一批、扶持教育救助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确保低收入困难群体都能脱贫致富,使帮扶真正帮到点子上。
产业致富
产业发力 授之以渔强带动
新场镇杨梅村是乌当区最偏远的村,全村226户中有40户低收入困难户。如何让这个低收入困难村走上致富路?乌当区精准施策,根据当地以及村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扶持低收入困难群众发展肉牛养殖。
杨梅村村民宋光平最近都忙着帮村里修肉牛养殖基地,他希望基地早点建起来,到时候把家里两亩地用来种牧草,牧草就近卖给基地,又是一笔收入,“肉牛养殖项目由村集体组织实施,以每斤一角多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牧草,到时候我们每亩地收入5000元不成问题。”
自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启动以来,乌当区6个低收入困难村已投入资金430万元发展产业,实现项目全覆盖——
百宜镇罗广村以农旅结合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红米种植、稻田养鱼等特色产业;水田镇安多村以猕猴桃、林下养鸡为主导产业,已种植猕猴桃100多亩;羊昌镇黄连村重点打造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冷水鱼养殖,蓝莓、猕猴桃种植等产业;下坝镇谷金村以种植蔬菜、李子、樱桃为主导产业……
发展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乌当区在去年6个省级以上高效农业园区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2个省级高效农业园区,使8个乡镇都有产业园区核心区覆盖,并确立以花卉为主攻产业,蔬菜、果树、优质禽养殖为辐射带动产业的思路。如今,一个个朝气蓬勃的产业,正带领着低收入困难村“突围”。
新农村
扶贫扶志 同心同向奔小康
时至今日,羊昌镇甲岗村村民周远治仍然有些不敢相信身边的变化:曾经的包谷田,种上了猕猴桃,曾经的贫困户,增收门路越来越多……
周远治感受到的变化,源于村里的专业合作社。2015年,甲岗村村民自发成立合作社,专门种植猕猴桃,村民可以用土地入股。周远治拿家里6亩地入股,还在合作社打工。“现在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过去一年的。不用‘等靠要’,靠自己就能致富。”周远治说。
从“站着看、等着扶”,到“想法子、主动干”,这既是低收入困难户自我意识的变化,也体现出乌当区扶贫机制和思路的转变。把力量用在打基础、管长远的地方,让低收入困难群众的思想真正“活”起来,调动他们的内生动力,从苦干走向巧干、肯干、会干、能干,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扶贫,就是要真正扶起人心。乌当区在“扶志”和“扶智”上苦下功夫,努力激发低收入群众的致富愿望和内生动力。现在,随着一个个精准扶贫项目的到户到人,3588户低收入困难群众“想要富”的精神动力越来越强,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正在充分发挥作用。
欢迎扫码 关注我们
黔中秘境 生态乌当
